記得每逢換季、下雨天,走廊裡總是彌漫著濃厚的藥油味,鄰家的老人也不時抱怨關節的風濕痛。對不少中老年人來說,風濕成為了他們的噩夢,每次發作都疼痛難耐。藥油、止痛藥更成了他們的傍身之物。 然而,這些都只能解燃眉之急,無法真正根治風濕的根本原因。除了外在因素,風濕的成因亦與身體其他系統的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。要真正解決風濕問題,就必須從根本著手。
風濕痛成因 中西醫怎麼看?
中醫:肝腎虧虛 難抵外邪入侵
風濕的成因眾說紛紜,有的說是骨折痊癒後落下的後遺症,有的則認為風濕與下雨有關。現時,中西醫都普遍認同「風濕痛」與天氣有一定程度的關係,然而,兩者對其的詮釋卻不大相同。「風濕」一詞,源自中醫理論中的外感六淫,即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和火六種外在的病源。當中的「風」和「濕」指風邪和濕邪,每當季節交替或下雨天時,風濕之氣相對較旺盛。若身體同時受到風邪和濕邪侵襲,便會引發風濕的症狀。
在中醫範疇中,風濕屬「痺症」。中醫經典古藉《黃帝內經 ‧ 素問》中提到,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乾,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意指外邪之所以能侵襲人體,皆因身體正氣不足,抵抗邪氣的能力減弱,導致病邪有機可乘。而風濕的發生又與肝腎虧虛有關。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肝臟負責調控筋膜,是連接關節和肌肉的組織。若肝功能不佳,會導肝血不足,筋膜得不到滋養,關節活動便會受限。同時,肝氣鬱滯會導致水分在關節積聚,造成腫脹和屈伸困難。而腎主骨和髓,對維持骨骼健康至關重要。當腎陽虛弱時,虛寒便會在體內滋生,外邪就更容易侵入人體,而脊柱和大小關節亦正是風濕的好發部位。
此外,中醫理論亦提到,風濕痛與瘀血積聚有關。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,當腎氣不足時,外邪入侵可導致血液流動不暢,瘀血阻滯於經脈,膠著於筋骨,從而限制了關節的活動。因此,風濕痛的根源乃因氣血不通所致。
西醫:氣壓惹的禍
相對於中醫,西醫認為「風濕病」與「風濕痛」並不相同。「風濕病」主要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致。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時,會攻擊健康的關節組織,導致炎症,嚴重時更可能引發心血管和肺部的位發症。至於大家常提到的下雨天「風濕痛」,儘管目前醫學界尚未有確切結論,但西方學界普遍認為這與氣壓下降有關。下雨時,空氣中的壓力減少,使關節附近組織膨脹,並對關節和關節囊造成壓力,從而引發疼痛。此外,氣壓的變化還會影響體內液體的流動,導致液體在軟骨下積聚,進一步增加該部位的壓力,引起不適感。
補腎活血 雙管齊下抗風濕
相信許多受到風濕痛困擾的人,為了舒緩疼痛,往往會首先想到祛濕。然而,祛濕雖能治標但不能治本。要長遠解決風濕問題,便需標本兼顧,從鞏固腎氣、活血化瘀著手。「肝腎力」便是不二的選擇。「肝腎力」由日本漢方配方研製而成,含有兩大天然成分:三七和杜仲。
三七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減少炎症;杜仲則補腎增強體力,改善腰膝酸軟。
- 三七:具有強效的活血化瘀功效,能促進血液循環並清除體內瘀血。透過改善血液流動,減少血液中有害物質的積聚,從而降低炎症和腫脹。此外,三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顯著的止痛作用,有助舒緩因風濕引起的關節痛。
- 杜仲:具有補腎固精、強健筋骨功效,對於增強體力和免疫力有顯著效果。杜仲同時具活血通絡、消腫止痛的作用,能有效改善因肝腎不足所引起的腰膝酸軟,幫助恢復身體靈活性。
另外,科研證實,「肝腎力」還具備抗氧化和抗炎化作用,能有效改善腎臟健康,並有助緩解因腎功能不佳所引致的問題。通過改善血液循環和減少炎症,「肝腎力」支持身體的自然修復過程。長期使用有助維持體內平衡,促進整體健康。「肝腎力」助您安内攘外,伴您走過每個下雨天!
參考來源:《香港醫護學會》、《香港註冊中醫學會》、《信健康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