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人普遍生活壓力大,容易患上情緒病如抑鬱症,在坊間及網上都有不少資訊講解如何舒緩情緒病,但相反,長者抑鬱問題則相對地不為大眾所了解。根據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一項調查顯示,每10個長者,便有1個出現老年抑鬱的問題,反映問題的嚴重性。
老人誤以為抑鬱並不是病
不少長者本身比較關心生理上的毛病多於心理上的不適,他們一般只會留意「實際」的徵狀如身體某處疼痛等,以非一些較難察覺的問題如食慾不振、經常感到疲倦、情緒感到低落等。另外,根據英國的研究顯示,有不少長者最先出現的徵狀便是經常憂慮自己患病,但醫生又驗查不到甚麼的不妥。縱使出現提不起精神的徵兆,長者都有機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年紀老邁所致。
同住或獨居非問題 真正關心最重要
根據研究顯示,獨居長者的數目由2006年到2016年大幅上升超過50%,長期缺乏與人交流令他們更容易患上抑鬱。
但值得一提的是,港人生活忙碌,即使和長者同住,都未必實際可以撥到足夠的時間關心長者。不少人早出晚歸,很多時間下班回來,長者都已經睡覺了;而在假日,年輕人多外出或需要照顧小孩,加上長者通常行動不方便,很容易便會忽略長者的存在、給予他們需要的關心及問候。
更重要的是,很多長者不善於表達內心感受,面對共住家人的冷漠對待,會認為自己是家庭、甚至是社會的負擔,感到自己不被重視,負面情緒「屈」埋「屈」埋,久以久之變成抑鬱。
認真聆聽及多陪伴最奏效
面對長者抑鬱的問題,最重要的是願意花時間陪伴他們。他們很多時只需要和人傾訴,令他們感到自己是家庭一分子,便能對他們的抑鬱症有很大的幫助。
1. 與長者同住:每日盡量抽時間和長者溝通,即使少如15分鐘,也對長者的心理健康有正面的幫助。談話內容可以是圍繞長者當天所做過的事情,如午餐去了哪裡吃、和朋友打麻將的趣事等。
2. 獨居長者:盡量恆常地在假日抽時間和他們見面,了解他們在過往一星期所做過的事情,如平日有空的話,亦應致電和他們聊聊天。
資料來源: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、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