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的病情若長期控制不佳,體內過高的血糖和血壓會不斷傷害腎臟的血管,增加腎臟過濾血液的負荷,久而久之便導致腎臟病變。當腎臟的代謝功能喪失超過90%,則成為尿毒症,病患需要接受透析治療(洗腎)或是腎臟移植。
成因
糖尿腎病的主要原因有:
- 遺傳因素
- 高血糖
- 高血壓
- 高血脂症
- 高蛋白質攝取
- 肥胖
- 吸煙
症狀
1.蛋白尿:會出現尿液起泡的現象,是腎臟病常見症狀。
2.水腫:因白蛋白低及水分、鹽分(鈉)的累積,造成體內無法正常排出水分,就會引起水腫,最常發生的地方在眼皮、腳踝以及下肢。
3.其他症狀:其他常見症狀有嘔吐、疲倦、頭痛、頻繁的打嗝等。
診斷方法
1.尿液檢查:可分為單次驗尿或是收集24小時驗尿,主要是檢測尿液中的紅、白血球,以及蛋白質。
2.腎臟超音波:超音波偵測腎臟是否過大或萎縮,是否有腎結石或腫瘤,以及腎臟和泌尿道結構是否有問題。
3.血液檢查:藉由檢測血液中的肌酸酐,來判斷腎臟機能的情形,肌酸酐是一種從肌肉活動所製造的廢物,正常腎臟能透過血液排除。
治療
當出現第三期微白蛋白尿,甚至到第四期蛋白尿,就需要服用如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(ACEI)或血管收縮素阻斷劑(ARB),控制血壓與蛋白尿,末期腎衰竭患者則只能透過透析治療(洗腎)或是腎臟移植。
併發症
- 尿毒症:腎功能衰退到某一程度時,正常經腎臟排泄的廢物就排不出去而累積在體內,血中毒素就會增加。另外,腎臟也有其他生理代謝功能,在腎衰竭時也會失調,因此在腎衰竭時會出現各個器官多種不同的症狀。
- 腎性貧血:腎臟受到傷害而功能惡化,紅血球生成素的產量減少,最終導致貧血,病患可能會出現頭暈、呼吸困難、虛弱等症狀。
- 神經病變:神經病變主要是侵犯四肢為主,病人常感覺兩側下肢麻木、遲鈍,嚴重時肌肉無力或是萎縮。
風險高人士
- 家族史
- 妊娠糖尿病史(針對婦女)
- 缺少運動
- 肥胖
- 飲食不健康(多鹽多肉多甜)
預防方法
- 控制血糖:需時時記錄血糖值,包括餐前、餐後與糖化血色素三種血糖報告,糖化血色素應該控制在7.0%以下。
- 控制血壓:血壓標準最好控制在125/75mmHg以下,血壓過高會對腎臟血管造成傷害。
- 飲食:如果已經有蛋白尿的情形,遵循醫師、營養師建議採取低鹽、低蛋白的飲食。因為此時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和鹽分,只會增加腎臟負擔,繼續加重腎傷害,最後有可能無可避免走上洗腎一途。
糖尿腎病數據
糖尿病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成因,本港現時有一半的末期腎衰竭新症均是糖尿病患者。這類病人大多患上糖尿病超過10年,他們的腎功能衰退速度比沒患糖尿病的人快。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醫學院的2018年一項研究發現,每6位糖尿病患者有1位出現腎功能急劇下降。研究團隊追蹤逾6,300名二型糖尿病患者超過10年時間,分析他們的腎功能衰退速度,確定了四種衰退模式,並初步發現導致糖尿病患者腎功能急速惡化的高危因素及基因標誌。研究結果剛於醫學期刊Kidney International發表。
參考資料: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、香港糖尿聯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