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的骨骼新陈代谢病症。患者的骨质密度减少,令骨骼结构变得脆弱,因而容易导致骨折。骨质疏松症的好发期是50岁起,然而,当我们迈入40岁之后,随着年龄增长,骨骼组织的钙质会逐渐流失,骨质变得脆弱而形成骨质密度疏松和容易折断。虽然骨质疏松会影响全身的骨,但脆性骨折会出现在特别的位置,并于不同的年龄阶段,显示有其他的因素导致骨折。60岁后会最先出现手腕骨折,接着嵴骨。而至80岁后才出现股骨折,这可能与失肌症愈趋严重及摔跌有关。
成因
- 年龄增长:45岁以上或更年期后的妇女,体内雌性荷尔蒙下降,导致骨骼内的钙质大量流失,加上破骨细胞较造骨细胞活跃得多,骨骼生长受到抑压﹔因此,这些妇女特别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。
- 性别: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6至8倍。
- 缺乏雌激素:女性过早停经(45岁前)或接受切除卵巢手术因而导致提早停经。
- 种族差别:亚裔人及白种人比黑种人更易患此症。
- 长期摄取钙质不足:偏食、节食或日常的饮食含钙量低的妇女,尤其是不喝牛奶、不吃乳制品、豆类及蔬菜。
- 吸烟、酗酒、喝太多咖啡。
- 先天性骨架小、身材瘦小及体重轻者。
- 家族性遗传。
- 少接触阳光。
- 缺乏运动。
- 某些病患者如洗肾者、维他命D缺乏者和曾接受肠胃手术的人士。患有风湿关节炎、血癌及内分泌毛病等的人士也比较容易患上此症。
- 长期服食一些激素如类固醇药物可引致骨质流失。
症状
骨质疏松症本身并没有任何病徵,若感到痛楚,一般都是由于骨折所致。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、嵴椎及前臂骨。患者或因轻微碰撞,或因跌倒而股骨骨折,嵴椎骨即使没有任何碰撞也会渐渐塌陷,令背部变得弯曲,形成驼背及变得矮小,部分患者亦会出现背痛的情况。
诊断方法
常见测量骨质密度的 方法有:
- 双能量X光吸收测量仪(DEXA):用于诊断及监察治疗的效果。
- 超声波仪器(QuantitativeUltrasoundQUS):只可以作为骨质密度的初步筛验方法,并不能作为确诊工具。
治疗
- 抗流失类药物(如 calcitonin),可减缓骨质流失速度
- 促骨生长类药物(如 teriparatide),帮助增加骨质密度
- 雌激素,适度补充可强化钙质运作效率
併发症
- 髋部骨折:会有长期疼痛、行动不便等症状,甚至需依赖他人照护。此外,髋骨骨折也可能致死,骨折第一年内有20-24%的患者会死亡,往后五年亦有死亡风险。
- 嵴椎压迫性骨折:腰背痛、驼背、身高变矮、行动困难是常见的症状,严重时需长期卧床,肺部功能也可能受损。
- 心理健康受损:心理状态也会受影响,由于外貌改变,患者自尊可能受挫,甚至会引发忧郁症。
风险高人士
- 50岁以上长辈
- 女性,女性患病机率大于男性
- 人种因素,亚洲人与高加索人较易患病
- 骨质疏松症家族病史
- 疾病因素,如类风湿性关节炎
- 吸烟、酗酒
- 饮食不正常,如钙质、蛋白质、维生素D摄取不足
- 缺乏运动
预防方法
1.均衡饮食
- 多选择含丰富钙质的食物,例如:
- 奶类食品:如牛奶、奶类制品、芝士、乳酪等(可选择一些低脂或脱脂产品以免造成过胖)。
- 海产类:连骨或壳食用的海产,如白饭鱼、银鱼干及虾米等。
- 豆品类:板豆腐、加钙豆浆、素鸡、枝竹及腐皮等。
- 蔬菜类:深绿色的蔬菜,如白菜、西兰花、菜心等。
- 果仁类:如杏仁及芝麻等。
- 摄取足够维生素D,例如:鸡蛋黄、已添加维生素D的牛奶等。
- 减少进食含高盐分的食物,如咸鱼和豉油等调味料,以减少钙质流失。
2.切勿吸烟、酗酒。应减少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、浓茶等。
3.适量的负重运动,例如:步行、太极、健身操等。保持每星期最少做3次、 每次30-60分钟的运动。
4.户外活动,透过晒太阳来协助制造维生素D,以帮助吸收钙质。但切忌曝晒,以免灼伤。
骨质疏松症数据
随着人口老化,骨折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。资料显示,香港约有30万妇女及10万男士患有此症。
美国有统计数字: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人数已超过心肌梗塞、脑中风和乳腺癌三种疾病的总和;仅骨质疏松性骨折每年的治疗花费:美国200亿美元、英国10亿英镑、德国25亿欧元。看到这些数字,再结合骨质疏松性骨折所具有的「四高一低」(高发病率、高死亡率、高致残率、高医疗费用和低生活品质)的这些特点,足以配得上「健康杀手」的称谓。
参考资料:卫生署、香港骨质疏松学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