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和西医的「肾」属不同概念,因此中医的肾虚不一定等同西医的肾病。到底两者有什么分别?它们之间会不会有所关连?
西医说的「肾」指的是肾脏这个特定器官,当肾脏发生器质性改变时,便是西医称为的「肾病」。肾脏出现的各种疾病被视为广义上肾病,其中包括肾炎、肾结石、肾肿瘤等疾病,症状可能包括血尿、蛋白尿、多尿、少尿、贫血等。狭义的肾病指的是「肾病症候群」,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的疾病,症状为大量蛋白尿、低蛋白血症、少尿、高度水肿。
而中医所说肾范围更大。中医认为,肾为先天之本,肾中的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例如肾所藏之精用于供给生长、发育、生殖。到青春期,肾的精气开始旺盛;到人开始衰老,肾的精气开始衰减。由于人体阴阳失衡,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候群,正是中医中的「肾虚」。不仅是自然衰老,许多不良生活习惯也可以导致肾精衰减,继而出现肾虚。
换句话说,肾虚不一定指肾脏本身出现病变,可以是内分泌出现问题,也可能是生殖系统失调,或是全身生命现象衰退。广义上的肾虚是整体功能低下的表现,当中可以包括肾脏功能异常,也包含心、肺、脑、血液、骨骼、生殖能力的衰退或功能失调。只有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虚可经由肾功能测试查出异常,其他疾病或症状的肾虚则未必能够由身体检查看出端倪。
由此可见,肾虚不等于肾脏发生病变。不过肾虚和肾病也存在一定关联。肾病患者多有肾虚现象,例如肾气虚常见于肾病症候群的患者之中。而肾虚严重者长期下来也容易出现蛋白尿或血尿,甚至肾衰竭等严重肾病。
资料来源: 胡维勤(医疗保健医生)- 早安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