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的病情若长期控制不佳,体内过高的血糖和血压会不断伤害肾脏的血管,增加肾脏过滤血液的负荷,久而久之便导致肾脏病变。当肾脏的代谢功能丧失超过90%,则成为尿毒症,病患需要接受透析治疗(洗肾)或是肾脏移植。
成因
糖尿肾病的主要原因有:
- 遗传因素
- 高血糖
- 高血压
- 高血脂症
- 高蛋白质摄取
- 肥胖
- 吸烟
症状
1.蛋白尿:会出现尿液起泡的现象,是肾脏病常见症状。
2.水肿:因白蛋白低及水分、盐分(钠)的累积,造成体内无法正常排出水分,就会引起水肿,最常发生的地方在眼皮、脚踝以及下肢。
3.其他症状:其他常见症状有呕吐、疲倦、头痛、频繁的打嗝等。
诊断方法
1.尿液检查:可分为单次验尿或是收集24小时验尿,主要是检测尿液中的红、白血球,以及蛋白质。
2.肾脏超音波:超音波侦测肾脏是否过大或萎缩,是否有肾结石或肿瘤,以及肾脏和泌尿道结构是否有问题。
3.血液检查:藉由检测血液中的肌酸酐,来判断肾脏机能的情形,肌酸酐是一种从肌肉活动所制造的废物,正常肾脏能透过血液排除。
治疗
当出现第三期微白蛋白尿,甚至到第四期蛋白尿,就需要服用如血管张力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或血管收缩素阻断剂(ARB),控制血压与蛋白尿,末期肾衰竭患者则只能透过透析治疗(洗肾)或是肾脏移植。
併发症
- 尿毒症:肾功能衰退到某一程度时,正常经肾脏排泄的废物就排不出去而累积在体内,血中毒素就会增加。另外,肾脏也有其他生理代谢功能,在肾衰竭时也会失调,因此在肾衰竭时会出现各个器官多种不同的症状。
- 肾性贫血:肾脏受到伤害而功能恶化,红血球生成素的产量减少,最终导致贫血,病患可能会出现头晕、唿吸困难、虚弱等症状。
- 神经病变:神经病变主要是侵犯四肢为主,病人常感觉两侧下肢麻木、迟钝,严重时肌肉无力或是萎缩。
风险高人士
- 家族史
- 妊娠糖尿病史(针对妇女)
- 缺少运动
- 肥胖
- 饮食不健康(多盐多肉多甜)
预防方法
- 控制血糖:需时时记录血糖值,包括餐前、餐后与糖化血色素三种血糖报告,糖化血色素应该控制在7.0%以下。
- 控制血压:血压标准最好控制在125/75mmHg以下,血压过高会对肾脏血管造成伤害。
- 饮食:如果已经有蛋白尿的情形,遵循医师、营养师建议採取低盐、低蛋白的饮食。因为此时摄取过多的蛋白质和盐分,只会增加肾脏负担,继续加重肾伤害,最后有可能无可避免走上洗肾一途。
糖尿肾病数据
糖尿病是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成因,本港现时有一半的末期肾衰竭新症均是糖尿病患者。这类病人大多患上糖尿病超过10年,他们的肾功能衰退速度比没患糖尿病的人快。香港中文大学(中大)医学院的2018年一项研究发现,每6位糖尿病患者有1位出现肾功能急剧下降。研究团队追踪逾6,300名二型糖尿病患者超过10年时间,分析他们的肾功能衰退速度,确定了四种衰退模式,并初步发现导致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急速恶化的高危因素及基因标志。研究结果刚于医学期刊Kidney International发表。
参考资料: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、香港糖尿联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