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的七情指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种精神活动。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係;情志活动是以脏腑精气作为物质基础,而外界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,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。故说"七情分属于五脏";其基本规律是:心的情志为喜,肝的情志为怒,脾的情志为思,肺的情志为忧,肾的情志为恐。《黄帝内经.素问》概括:「人有五脏生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」
中医认为情绪失调直接损害内在脏腑,故称「内伤七情」。七情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,在正常的情况下,一般不会致病。只有突然、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,超出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,造成功能紊乱,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现今西方医学渐趋于重视精神因素对身心疾病的影响,并已证明它对内脏产生实质损害,这方面的知识早已是中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。精神刺激过度,引起内在阴阳失衡,气血在经脉内流动失常,以至脏腑功能失调,继而产生疾病。
大喜——影响心脏
《黄帝内经.灵枢》曰:「喜乐者,神荡散而不藏。」中医所谓的喜乐是指偏于激动不安,兴奋的情绪状态。喜乐主要影响心脏,正常情况下,可以缓和紧张,使身体内外通利,心情舒畅。心脏负责精神、意识、思维等高级神经的活动,暴喜产生心火,出现精神不能集中,心悸,失眠,多梦等。如果情绪过于兴奋和激动时,心跳会急剧加快、血压骤升、耗氧量倍增,很容易诱发猝死。遇上兴奋过头而出现头晕、心跳加快的症状,要想办法安静下来,可以闭上眼睛做做深唿吸,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。
愤怒——影响肝脏
中医所讲的愤怒包括怨恨、易怒及挫败的情绪范畴。愤怒最直接影响肝脏,使其疏泄调节功能受损,于是造成气血流动错乱,出现面红耳赤、呕血、晕眩、昏厥等症状。《素问.调经论》曰:「血有余则怒,不足则恐。」日常生活所见,一些面色红润人仕很容易因为小事情而动怒。易怒的人易肝气不疏,而出现闷闷不乐、烦躁易怒、头昏目眩等,也是诱发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。
悲伤——影响肺与大肠
《黄帝内经》说:「肺系一身之气,司唿吸、主皮毛,开窍于鼻。」因此,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,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。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,故过悲则伤肺。人在强烈悲哀时,会耗散肺气,出现气短、干咳、咳血、音哑等。
忧虑——影响胃、脾
中医认为长期集中精神或沉思太过,令思维紊乱,也会导致多种病証。任何需要高度思索的活动都会引起失衡,最直接伤及脾胃,最终引起气的流动不顺畅,继而表现疲倦、瞌睡及不能集中精神。
恐惧——影响膀胱和肾脏
恐惧是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。如果长期受恐惧困扰,不能舒解,则易引起病变。中医认为极度恐惧下会使人肾气不固,气陷于下,肾之精气无力升举,提摄功能不足,则出现大小便失禁、遗精、流产等病理变化。
压力——影响内分泌系统
难以放松的人,心理容易出现紧张状况和情绪改变反射到神经系统,会造成激素分泌的紊乱,即通常所说的内分泌失调,例如:女性的卵巢、乳腺,男性的摄护腺都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