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,是萬物成熟,氣候逐漸從熱轉寒的季節。此時,自然界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。根據「天人合一」的理論,人類亦需遵從大自然的規律去養生,以增強體質,防治疾病。「醫食同源」,自古以來醫與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,尤其是中醫學與飲食關係更為密切,因為很多中藥同時也是食材,懂得運用合適的食材烹調食物,既能果腹滿足,同時亦能達到養身防病之效。飲食的選擇就是養生的其中一門學問,中醫飲食養生就是食補,是通過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,保持身體健康、防止疾病惡化,促進虛弱的身體恢復健康的方法。食補須掌握三個原則:(1) 順應四時 ; (2) 配合個人體質; (3) 持之以恆。轉天氣時長者最易不適應易患病,以下將會依據初秋、中秋和深秋三個不同階段,介紹合適的食材了予老人。
「初秋」宜健脾利濕
初秋時,因夏季剛過,暑氣未盡,所以這時的溫度及濕度都較高,秋涼之意暫不明顯。因此,飲食方面可選一些健脾利濕之品,例如薏苡仁、白扁豆、赤小豆、山藥、蓮子、茯苓等,也可多食較多汁的食物,如蘋果、梨子、荸薺、柚子等。
注意: 縱使夏季暑氣未盡,但西瓜、苦瓜等都不宜多食,否則這些寒涼之品會損傷脾胃,容易導致腹痛、腹瀉等疾病。
「中秋」宜養陰潤燥
中秋時,雨水漸少,天氣乾燥越趨明顯,所以飲食重養陰潤燥,可多食銀耳、藕、沙參、白木耳、梨、百合等。這時也應多喝水,還可選擇喝蜂蜜、豆漿、牛奶等以滋陰生津。
注意:一些香燥、煎炸、熏烤的食品應少食,而辣椒、花椒、蔥、韭菜、蒜、薑等辛辣刺激之品,亦應少食,因為這些食品容易令人上火,耗傷陰津。
「深秋」宜多吃黑色食品
深秋時,燥最明顯,飲食方面除了選擇上述提及的養陰潤燥之品外,還可以多選擇黑色的食品,如黑木耳、黑芝麻、黑豆等,因為此時氣溫驟降,所以除了燥之外,寒就成為深秋的另一氣候特點。
注意:從中醫角度來說,寒氣通於腎,腎主黑色,因此由秋天逐漸進入冬天的過渡期,如能配合這些黑色食品補腎,可以為之後來臨的寒冬作好準備。
資料來源: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