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每逢换季、下雨天,走廊里总是弥漫着浓厚的药油味,邻家的老人也不时抱怨关节的风湿痛。对不少中老年人来说,风湿成为了他们的噩梦,每次发作都疼痛难耐。药油、止痛药更成了他们的傍身之物。 然而,这些都只能解燃眉之急,无法真正根治风湿的根本原因。除了外在因素,风湿的成因亦与身体其他系统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係。要真正解决风湿问题,就必须从根本着手。
风湿痛成因 中西医怎么看?
中医:肝肾亏虚 难抵外邪入侵
风湿的成因众说纷纭,有的说是骨折痊癒后落下的后遗症,有的则认为风湿与下雨有关。现时,中西医都普遍认同「风湿痛」与天气有一定程度的关係,然而,两者对其的诠释却不大相同。「风湿」一词,源自中医理论中的外感六淫,即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和火六种外在的病源。当中的「风」和「湿」指风邪和湿邪,每当季节交替或下雨天时,风湿之气相对较旺盛。若身体同时受到风邪和湿邪侵袭,便会引发风湿的症状。
在中医范畴中,风湿属「痺症」。中医经典古藉《黄帝内经 ‧ 素问》中提到,「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」,意指外邪之所以能侵袭人体,皆因身体正气不足,抵抗邪气的能力减弱,导致病邪有机可乘。而风湿的发生又与肝肾亏虚有关。「肝主筋,肾主骨」,肝脏负责调控筋膜,是连接关节和肌肉的组织。若肝功能不佳,会导肝血不足,筋膜得不到滋养,关节活动便会受限。同时,肝气郁滞会导致水分在关节积聚,造成肿胀和屈伸困难。而肾主骨和髓,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。当肾阳虚弱时,虚寒便会在体内滋生,外邪就更容易侵入人体,而嵴柱和大小关节亦正是风湿的好发部位。
此外,中医理论亦提到,风湿痛与瘀血积聚有关。「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」,当肾气不足时,外邪入侵可导致血液流动不畅,瘀血阻滞于经脉,胶着于筋骨,从而限制了关节的活动。因此,风湿痛的根源乃因气血不通所致。
西医:气压惹的祸
相对于中医,西医认为「风湿病」与「风湿痛」并不相同。「风湿病」主要是由免疫系统失调所引致。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,会攻击健康的关节组织,导致炎症,严重时更可能引发心血管和肺部的位发症。至于大家常提到的下雨天「风湿痛」,尽管目前医学界尚未有确切结论,但西方学界普遍认为这与气压下降有关。下雨时,空气中的压力减少,使关节附近组织膨胀,并对关节和关节囊造成压力,从而引发疼痛。此外,气压的变化还会影响体内液体的流动,导致液体在软骨下积聚,进一步增加该部位的压力,引起不适感。
补肾活血 双管齐下抗风湿
相信许多受到风湿痛困扰的人,为了舒缓疼痛,往往会首先想到祛湿。然而,祛湿虽能治标但不能治本。要长远解决风湿问题,便需标本兼顾,从巩固肾气、活血化瘀着手。「肝肾力」便是不二的选择。「肝肾力」由日本汉方配方研制而成,含有两大天然成分:三七和杜仲。
三七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减少炎症;杜仲则补肾增强体力,改善腰膝酸软。
- 三七:具有强效的活血化瘀功效,能促进血液循环并清除体内瘀血。透过改善血液流动,减少血液中有害物质的积聚,从而降低炎症和肿胀。此外,三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显着的止痛作用,有助舒缓因风湿引起的关节痛。
- 杜仲:具有补肾固精、强健筋骨功效,对于增强体力和免疫力有显着效果。杜仲同时具活血通络、消肿止痛的作用,能有效改善因肝肾不足所引起的腰膝酸软,帮助恢復身体灵活性。
另外,科研证实,「肝肾力」还具备抗氧化和抗炎化作用,能有效改善肾脏健康,并有助缓解因肾功能不佳所引致的问题。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减少炎症,「肝肾力」支持身体的自然修復过程。长期使用有助维持体内平衡,促进整体健康。「肝肾力」助您安内攘外,伴您走过每个下雨天!
参考来源:《香港医护学会》、《香港註册中医学会》、《信健康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