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斷捨離」這個概念由山下英子提倡,靈感來自她於學生時代習得的瑜伽行法哲學「斷行、捨行、離行」。「斷」是指斷絕不必要的東西、「捨」是指捨棄多餘的雜物,「離」是指反覆執行斷與捨,脫離對物品的執着。簡而言之就是「丟棄一切沒有之物」及「不要被物質所控制」。
如何執行斷捨離?
早在2001年,山下英子以雜物管理諮詢師的身份,在日本巡迴演講,宣傳這個「簡單生活」的概念。山下英子的理論是:整理物品的過程,可以令人更了解自己,「面對物品就是面對自己,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」。只需要以「自己」而不是「物品」為主角,去思考甚麼東西「最適合現在的自己」以及「讓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」?只要不符合這個標準的物品就請淘汰或送人。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,整理心中的混沌,讓人生舒適的方法。
1. 「我」需不需要?
在整理房間,特別是衣櫃時,要重視東西是否派得上用場 — 反覆質問自己這些東西「需不需要」,得出答案後,不需要的東西就是不需要。
2. 三思而後行
購買物品前請三思 — 除了要想清楚外,請謹記,「丟掉舊東西,再買新東西」,以控制質量。
3. 善用收納空間
另外亦可以善用收納空間,將物件及工作分類 — 物件可以以使用頻率去區分成「經常隨身攜帶的物品」及「最少使用的物品」。工作可分成三類:第一類「目前正在進行的」代表必須立刻開始工作、第二類「不急著做的工作」代表尚有時間處理、最後一類「完成的工作」,可暫放在「要不要保留」的地方。
4. 分手要狠,比購買勇敢
記住不要想之後會怎樣怎樣,當下那一刻不需要就是不需要。 我們經常都會想東想西地為自己製造不放棄的理由,比如:「這個之後可能會用。」 但事實上這樣東西基本上未有被用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