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是否曾在早晨起床或走路时感到脚底刺痛?这种疼痛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所致。许多人选择使用贴药布来缓解症状,然而,这往往只能暂时舒缓疼痛。事实上,足底筋膜炎不仅与脚部的肌肉和韧带有关,还可能与中医所说的「肾虚」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甚么是足底筋膜炎?
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,当足底筋膜长期承受过度拉扯或压力而发炎时,便会引发疼痛。这条纤维组织位于脚底,连接脚跟和脚趾,负责支撑足弓、吸收行走时的冲击,帮助分散足部压力并维持身体平衡。除了因年龄导致的筋膜退化外,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、体重过重、扁平足,以及需要长时间站立或搬运重物的人士,患上足底筋膜炎的风险也显着增加。
主要症状包括:
- 刺痛感:特别是在早上起床后或长时间不活动后,初次站立时脚跟或脚底会出现刺痛感。
- 逐步缓解:随着活动量增加,疼痛通常会逐渐减轻,但长时间站立或走路后,疼痛可能再次加剧。
- 局部压痛:在脚跟或足弓部位按压时会感到疼痛,尤其是在足底筋膜的附着点处。
疼痛难耐 竟是肝肾亏虚所致?
足底筋膜炎的出现多数与劳累、站立过久、运动过度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有关。然而,中医认为,这种疼痛可能还与「肾气不足、肝肾亏虚」有关。
在中医理论中,肾主骨、生髓,负责人体的精气与骨骼的生长和维护。当肾精充足时,骨骼得到充足的营养和血液供应,从而保持强壮和稳定。因此,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、发育及修復的作用,所以肾主骨。然而,随着年龄增长,肾气逐渐减弱,肾气不足的人常常会出现足部和下肢的问题,如脚底疼痛、乏力等。当肾气无法充分滋养筋骨时,足底筋膜容易发生炎症,进而引发长期的疼痛和不适,这也是足底筋膜炎常见的内在原因之一。
此外,肝脏在中医中「主筋」,负责全身筋脉的健康和灵活性。当肝肾不足时,人体的筋脉会变得僵硬,进而引发疼痛等症状。因此,肝肾两虚时会导致足底筋膜的韧性和弹性下降,容易因过度使用或拉伤而受损,最终可能发展为足底筋膜炎。
足底筋膜炎不仅仅是足部的局部问题,还可能反映出肝肾功能的不足。在中医的角度来看,调理肝肾,促进气血运行,对于预防和缓解足底筋膜炎十分重要。
穴位按摩 改善足底筋膜炎
针对足底筋膜炎,可透过穴位按摩来促进气血运行,以缓解疼痛不适。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穴位和按摩方法,可以帮助舒缓足底筋膜炎的症状。
涌泉穴
- 位置:足底前 1/3 处,脚趾弯曲时,脚底凹陷处。
- 功效: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,对于肾气不足引起的足底疼痛有很好的效果。按摩此穴可补肾气、通气血,有助缓解足底筋膜的炎症。
阳陵泉穴
- 位置:小腿外侧、膝盖下方 2 寸的凹陷处。
- 功效:阳陵泉穴亦被称为「筋会」,是全身筋脉的交会处。此穴对肌肉、筋膜等软组织的症状尤其有效,常用于调理下肢痠痛和不适。
崑崙穴
- 位置:足部外踝后方,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- 功效:属于足太阳膀胱经,具有清热安神、舒缓腰腿的作用。此穴位常用于缓解头痛、腰痛、高血压、踝关节炎和坐骨神经痛等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