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断捨离」这个概念由山下英子提倡,灵感来自她于学生时代习得的瑜伽行法哲学「断行、捨行、离行」。「断」是指断绝不必要的东西、「捨」是指捨弃多余的杂物,「离」是指反覆执行断与捨,脱离对物品的执着。简而言之就是「丢弃一切没有之物」及「不要被物质所控制」。
如何执行断捨离?
早在2001年,山下英子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,在日本巡迴演讲,宣传这个「简单生活」的概念。山下英子的理论是:整理物品的过程,可以令人更了解自己,「面对物品就是面对自己,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」。只需要以「自己」而不是「物品」为主角,去思考甚么东西「最适合现在的自己」以及「让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」?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的物品就请淘汰或送人。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,整理心中的混沌,让人生舒适的方法。
1. 「我」需不需要?
在整理房间,特别是衣柜时,要重视东西是否派得上用场 — 反覆质问自己这些东西「需不需要」,得出答案后,不需要的东西就是不需要。
2. 三思而后行
购买物品前请三思 — 除了要想清楚外,请谨记,「丢掉旧东西,再买新东西」,以控制质量。
3. 善用收纳空间
另外亦可以善用收纳空间,将物件及工作分类 — 物件可以以使用频率去区分成「经常随身携带的物品」及「最少使用的物品」。工作可分成三类:第一类「目前正在进行的」代表必须立刻开始工作、第二类「不急着做的工作」代表尚有时间处理、最后一类「完成的工作」,可暂放在「要不要保留」的地方。
4. 分手要狠,比购买勇敢
记住不要想之后会怎样怎样,当下那一刻不需要就是不需要。 我们经常都会想东想西地为自己制造不放弃的理由,比如:「这个之后可能会用。」 但事实上这样东西基本上未有被用过。